自駕車進化 顛覆產業生態 | 產業綜合 | 產經 | 聯合新聞網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
iBET
,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
網站省錢
,感謝您的配合。✕南韓電影再發威 「寄生上流」奪坎城金棕櫚獎 02:33買東西有設計售票網RSSApp粉絲團我的新聞U 利點數udn family搜尋願景時尚汽車NBA台灣運動筆記棒協遊戲國際鳴人堂新鮮事部落格全部願景新聞經濟日報噓星聞時尚汽車NBA運動筆記健行筆記野球夢田遊戲國際鳴人堂新鮮事部落格元氣話題倡議讀書吧讀小說讀創故事優人物知識庫電子報基金房地產影音數位文創有設計IP授權瘋活動售票網中經社買東西展覽有行旅聯合文學聯經出版聯文雜誌世界日報App 即時熱門要聞娛樂運動全球社會專題產經股市房市健康生活文教評論地方兩岸數位旅遊閱讀雜誌時尚汽車跑步購物翻轉生命的毛孩 財經焦點 報稅季看這 科技產業 金融要聞 產業綜合 房市情報 南韓電影再發威 「寄生上流」奪坎城金棕櫚獎 02:33自駕車進化 顛覆產業生態用LINE傳送 +分享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19-05-26 00:58經濟日報 葉芳瑜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來臨,
北部婚禮攝影師推薦
,各國無不積極投入自駕車的智慧生產模式,
手作漢堡
,包括德國奧迪將汽車駕駛轉換為多位娛樂駕駛新技術、日本豐田推出無人電動小巴概念車e-Palette、南韓現代汽車推出自動駕駛概念座艙和無線充電創新概念等,
黑糖老薑
,車輛智慧化的實現將指日可待。百年汽車品牌通用汽車(GM)也積極轉型,
line行銷
,大幅削減內燃機汽車生產,
高雄旅遊介紹
,投資重點鎖定在自動駕駛與電動車,
關鍵字行銷
,顯見自動駕駛技術將持續成長,且電動車將逐漸取代傳統燃油車之兩大趨勢興起。從技術限制與監管機制來看,可以發現自駕車與電動車將逐漸融合,且兩者之間將相互依存發展。各國自駕車發展藍圖與願景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facebook 根據集邦科技最新預測指出,2019年車用中央處理器市場將在特定條件下自動化(Level 3)與高度自動化(Level 4)相互競爭。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預測,10%車輛在2021年將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動駕駛功能。BCG, Zion Market Research, Infoholic Research等研究機構推估,自駕車將在2025年後成為車輛的主流,在2027年創造市場規模高達1,268億美元,年度複合成長率將達39.6%,進一步創造8,000億美元的市場商機。 面對全球自駕車的發展趨勢與商機,各國政府與產業競相發展自駕車藍圖與願景,以美國發展規劃最為前瞻,2017年就推出自駕車系統2.0做為產官學研推動自駕車指導方針,為加速車輛上路測試時程,一併將自駕車主體與車聯網技術共同規劃,預期在2025年之後,Level 5的自駕車將有機會問世。歐盟對於自駕車發展則相對保守,發展重點鎖定在自駕商用車與接駁中型巴士,且明確在人類尊嚴、生命安全及資訊保護上設定規範與標準,初估Level 5的自駕小客車要到2035年之後才會實現。亞洲的日本為因應高齡化與東京奧運到來,發展藍圖相對亞洲周邊國家更加完整,主打無人自駕車隊發展,更積極開發高度安全駕駛輔助系統,短期目標將期在2020年東京奧運時提供NHTSA Level3之運輸服務與高速公路行駛,長程目標是在2030年後實現Level 5全自動駕駛階段。中國大陸近年也積極投入自駕車相關技術研發與法規制定,包括交通運輸部、工信部、北京公安部等單位2017年起陸續頒布推進自駕車道路測試管理辦法與施行細則,要在2025年之後實現Level 4自駕車在高速公路上路的目標。我國政府亦將2018年訂為自駕車技術推展元年,匯集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意見,自駕車發展藍圖願景設定為「藉由人工智慧結合駕駛輔助系統關鍵技術,打造我國成為全球重要的自駕車研發中心與驗證場域,創造具台灣特色的自駕車製造模式與創新生態系統」。至於帶來的影響與衝擊,預期在2030年至2040年間實現,影響層面包含產業發展、社會民生、運輸服務、經濟規模、生態環境等五大面向。以電腦、電子及光學產品、支援服務、電子零組件、電力供應與運輸倉儲等五大部門為優先。短期而言,封閉式的自駕車試驗場域將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未來民眾將可在特定區域或兩點之間享受自駕中巴的接駁服務。長期而言,全球「半自動駕駛」產品開始量產,影響我國以租代買的商業模式隨之興起,除汽車零組件產業在全球供應鏈更具優勢,資訊服務、通訊傳播及休閒服務等新興產業將興起,這些發展速度和後續影響將,取決於「技術進展程度」與「我國政府態度」。自駕車推動過程成功與否,主要涉及「生命安全」及「公共資源分配」兩大課題,政府單位首先應釐清營運單位、車廠、使用者及保險公司等多方需求;其次是針對主管機關、運營單位、測試/驗證單位和研究發展單位之角色定位;最後是將相關驗證制度、肇事責任歸屬、監理與執法到車險求償機制進行法源立法。(作者是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