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陸四川、就讀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所的宋西賽,
腳好運
,主修醫學人類學,
噴霧降溫
,月前來台展開醫病關係研究,
禮贈品設計
,期間她訪談醫師、找民眾聊天,
皮革漆
,觀察台灣滿街診所、病人對於名醫如數家珍的現象,
高雄新舊屋清潔
,給了她很不一樣的台灣經驗。
她表示,
七期房屋出租
,訪談時發現台灣醫師行醫外也關心時事,
居家服
,不少人更投入社會運動,
寵物外出提籠
,許多病患看診前就找齊資料準備和醫師討論,勇於爭取權利,能獲得的醫療資源也相對豐富。
母親是小兒科醫師的宋西賽,大學時曾在電視上看到醫師被病人砍傷的新聞,令她相當震撼,但更感吃驚的是,網路論壇的討論區中竟然有不少網友PO文拍手叫好,讓她開始思考醫師和病人互動時的關係。
她今年暑假以清華大學交換學生的身分第二度來台灣,一開始先到台北各大醫院觀察醫療環境,還隨機找阿公阿嬤聊天,發現台灣民眾有「名醫情結」,「很多人都知道哪個醫院、哪個科要看哪位醫生!」
隨後宋西賽來到高雄醫學大學,她也發現,醫師在台灣社會地位高,成績第一名的學生往往選擇到醫學院就讀,從台灣醫療史的脈絡才找到答案,原來是日據時期台灣人只能靠著念醫學和法律改變社會地位。
宋西賽訪談幾位中生代以前的醫師,她表示,不少醫師指出醫師權威感不如以往,不過台灣醫療資源多,走幾步就能看到診所,這在其他國家是少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