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林日前在社群上詢問是否還該出實體CD?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不久前旺福來我電台節目,
台灣代購
,帶來新專輯旺情歌,
抗菌底褲
,之前袁永興老師專欄也提到它的精采,
女內褲
,我也喜歡。許哲珮加盟,
金屬銘版印刷
,挖掘出不同情感節奏,
生理褲
,果然交出更深層的娛樂氛圍。除了數位發行,
台中紋繡課程
,它更以木吉他USB方式實體上架,
中壢清潔公司推薦
,沒有CD。小民在節目裡提到,
系統家具
,音檔從錄音室出來,會被壓縮,用USB的檔案空間,足以保存更接近錄音室等級音質。我認同!問題是,電台直播錄音間沒有播放USB的插孔,最後還是燒成CD,讓我可以播放。前兩天有關於我對蔡依林家中沒有CD播放器的報導,回頭找對話紀錄,其實是6月底,她在社群上詢問是否還該出實體CD?該怎出?而引發我的感觸,6月27日,我發訊息和她聊,非動怒,是感傷擔憂,而當天的對話紀錄裡我就告訴她:妳是領頭羊。重點是,實體CD真的需要被趕盡殺絕變屍體?家裡那些都該清空(因為已沒擺器材播放)? 這篇新聞出來之後,她跟我說:她車上還可以放CD。有網友則說還是會買,尤其蔡依林,一定捧場。但不一定聽,就是支持偶像衝銷量或收藏擺放,包括看看照片,想聽?還是透過數位平台,靠手機更方便。但我們這些CD藏家或老聽眾都還健在啊,還沒消失在世上耶,去誠品音樂館,無論敦南和信義,啥時間點,幾乎都有客人,比起許多門可羅雀的商店來講,挺驚喜!是有人在逛CD的啊!包括在電台接CALL IN送CD(朋友出清的),絡繹不絕。當然,無法像以前動輒破百萬銷量,但CD存在價值真的沒有了?假設連領頭羊等級的都放棄,會造成啥問題?我來好好說明一下6月底,我跟她討論的重點,就是專輯的幕後人員露出,可能都被淡出。從小買專輯,會看歌詞頁工作人員名單,時至今日還會從舊專輯裡看到驚喜的事:原來曹蘭「好朋友」專輯視覺是李明道AKIBO設計的、原來甄妮「依然是你的雙手」專輯製作人是李宗盛,而封面是楊凡導演拍的,原來前瞻電子音樂人紀宏仁的「午夜電話」專輯也有馬玉芬的合音……。這些資料全靠實體黑膠/卡帶/CD裡的內頁記載而被看見與流傳,數位平台至今仍不會寫太多幕後班底的清單不是嗎?留下來的,不只聲音,還有音樂圈的歷史及周邊,如果,真愛音樂並且支持產業,或許不單單只是買張專輯供在一旁,或許會更好奇地想知道所愛的專輯或偶像的歌是誰打造的吧?這些資訊想透過維基百科查嗎?還未必有人有閒去登錄呢!眼看黑膠復興,一張動輒千元,有的根本不是黑膠時代的作品還首度以黑膠形式發行……。歌迷啊,難道要眼看CD消失,10年後等它復興復刻或首度發行,再花3倍價買回家?一根手指頭聽歌是當代趨勢,但在尊重音樂這件事情上,不足!設身處地的想,如果你是專輯詞曲以外的幕後幫手,交出成績單,卻遍尋不著自己走過的痕跡……會不會心寒?如果你是視覺愛好者,找不到數位平台上的郵票大小之專輯照片到底是誰拍的,想學習致敬點讚,都沒對象,詭異嗎?對喜歡的事物,有熱情也該有好奇。我跟她說,那些幕後名單,需要靠領頭羊而被看見,他們的名字也因跟大咖擺一起,被彰顯,也許換來新工作(或跟媽媽炫耀),所以需要白紙黑字。大咖們,除了讓歌更紅,如果能帶動產業幕後人氣與知名度,功德無量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