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三月廿四日與民眾對話,
系統建置
,主題是如何放寬公積金的保健儲蓄帳戶以支付門診費。民眾當著顏金勇的面給政府官員打分數,
網站租用
,「我們的政府策畫能得到『A』,
好吃小菜
,溝通卻只得到『F』」。 顏金勇打趣說:「我承認我們在溝通方面有必要改善,
肉乾禮盒
,但請你不要給我們打『F』啦。」
勇於承認「溝通要改善」的部長,
網站優化
,這天座談比預訂的一個半小時,延長了一個小時才結束。
我想起一周前新加坡繼六年前「沈智華事件」,又一起器官捐贈憾事。廿二歲青年陳旋聲二月十七日車禍,三月八日證實腦死,家屬指醫院催逼家人捐出他的器官,因他沒有「退出」。
新加坡一九八七年推行「人體器官移植法」,採「選擇退出」制;廿一歲以上心智正常新加坡公民與永久居民,只要不選擇退出,經腦死判定後,腎臟、心臟、肝臟及眼角膜就可能被取出供移植。法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也是「不退出就是同意」。
政策見仁見智,讓許多需要器官移植民眾受惠卻是事實。而且,新加坡民眾若改變想法,填寫「選擇退出單」寄給有關單位,死後就可以不捐所有、或部分器官。
醫院做了他們認為該做的事,按程序在病人腦死後,當天要求陳家人進入器捐程序、為陳拔管。但畢竟是意外,年輕生命一夕間消失,家人還面對器捐的情緒翻攪,看了新聞也跟著情緒起伏,但理智上,醫院何錯之有。
陳家人要求轉院,院方專業判斷病情惡化不合適,家屬解讀為「要求完全不被理會」。親友們送陳旋聲最後一程時很激動,院方出動保全、其中一人還荷槍。至此,大愛留人間,變成互相指責、各自解釋。
新加坡政策制定能力一流,針對癥結解決問題,還符合未來發展。我看到的顏金勇卻為精英公務員做了另一示範;他勇於承認溝通做的還不夠好,再延長時間說服,如此就算不能消除誤解與歧見,也把膨脹到臨界點的情緒反應先降了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