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飛彈部隊曾由陸軍轄管,
,後來隨著指揮權在陸軍與空軍編制之間來來去去,
,兩種截然不同的軍風,
,造成飛彈部隊不少內耗與對立。現在國防部整併防空飛彈部隊,
,將指揮權又交給空軍,
,固然有打、裝、編、訓的考量,
,但隨之而來的軍種文化摩擦,
,如果沒有妥善因應,
,很可能為部隊管理帶來潛在的傷害。
防空飛彈部隊近年頻繁整編,
,從陸軍移編到空軍後,空軍防砲兵科擔任飛彈營主官,常遭陸軍人馬爭議。當年陸軍飛彈併入空軍後,空軍認為許多陸軍飛彈主官軍中學資不足,久任一職,將陸階主官調任參謀,提供進修空間,選調學經歷齊全的空軍防砲軍官接任主官。但看在陸軍眼中,明擺排擠陸軍人馬。雙方累積矛盾,心結愈深。
國防部高層巡視防空飛彈部隊時,以不適任為由,當場拔掉防砲兵科的營長,換上陸軍飛彈兵科出任。當時國防部將中長程防空飛彈部隊的指揮權,由空軍防空砲兵指揮部,移回國防部參謀本部飛彈指揮部。
當時經此調整,又經國軍精粹案,空軍防砲兵力相形單薄。
防空飛彈整併回空軍,有簡化指揮層級的考量。只是不同作風的軍種,共處一室如何能夠同心,將是國軍推動兵力整併時另一項重要課題。,
台灣生技醫藥產業10餘年來逐漸起飛,
,從學名藥、特色藥再進入新藥,
,不斷朝全球生技發展的大方向走,
,如今已經有相當基礎。台灣開始走向生技產業的核心,
,這個核心就是「創新」,
,而創新需要成本、時間與人才。
從台灣發展生技的歷程來看,
,資本的取得已不是問題,
,但時間與高階經營人才問題還有待克服。從全球的經驗來看,
,台灣發展生技不缺錢,
,大環境也配合加上政府的支持、充沛的中低階專業人力等,這是台灣的利基。
過去,台灣部分生技投資者,對於「創新」有些猶豫,或者希望先賺到錢再來做創新。不能說這樣的心態不對,但投資創新產業首先要有長期投入的心理準備,若要想短期獲利,恐怕要失望,也不利產業的長期發展。
如我所說,台灣確實有很好的基礎研究人員,但優秀的士兵也要有深謀遠慮的將領。我常說,台灣不缺研究人員,缺的是「CEO」。培養CEO,絕非三年五年就能奏功,需要時間累積經驗與歷練。而台灣當下應思考的是:如何吸引優質的經營管理人才?
CEO必須有遠見,能夠擘劃的願景,並提出具體的策略,有了這些,才能夠吸引投資,並能夠招募到有能力的技術人才與經營團隊共同參與,這就是我常說的「chain reaction」(連鎖反應)。在這樣的情形下,若再給予一定的「時間」醞釀,成功便如探囊取物。但是這樣能夠綜觀全局,對產業上下游合縱連橫、資源分配能「東水西引」、招募八方賢才的人,也則需要「活水」支援,包括完整的配套法規與充足的資源。
政府十幾年來投入相當多資源在學術研究上,希望能促成產學合作-每年經費高達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元,但是卻看不到太多具體成果。這不禁讓人思考,我們是否該檢討這樣的資源配置是否是最有效率的?我是學界出身,之後進入國際藥廠工作,回台在國衛院工作,之後創立太景,我了解產官學研的需求。
基礎研究相當重要,今日我們應用在產業界上的技術,都來自於基礎研究的成果。基礎研究不能偏廢。美國Tufts大學的藥品研發研究中心曾針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過去50年所核准的新藥進行統計,發現新藥專利來自於學術界的比例並不高(大約低於一成)。我認為如何能讓學術界專注於基礎研究,讓產業界能夠運用基礎研究的成果創新,這是在做資源配置時,需要再思量的。
再回到人才上。現在各國都已經體認到人才的重要,都競相爭取人才。舉例來說,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千人計劃」,而新加坡也在國際上重金招攬各國頂尖人才,香港也是以比台灣高三到四倍的薪資吸引人才。
何以致之?因為他們知道創新的來源,不僅需要學術的發明的成果,更需要倚賴CEO聚集各方人才組成經營團隊,並且將學術上的創新發現與市場需求連接起來,推出符合市場需求能夠獲利的創新技術或商品。我相信在台灣做創新藥物,是一定行得通的。太景的成果就證明在台灣的確是做得出真正創新的藥物。
除了人才,完善的法規環境是很重要。醫藥是高度管制(highly regulated)的產業。兩岸有華人市場作為腹地,但法規完整性,仍比歐美差一大截。藥品專利保護期有限,若審查延宕,配套法規不足,產品上市時間會受到影響,業者創新的腳步難免受限。
創新必須要有好的法規單位輔導,才能相輔相成,這也是兩岸的共同問題。美國FDA有60年的審查經驗,有6,000多人負責專業的審查,這些人具備的專業經驗,大多優於業界,當他們接獲來自全球的臨床申請案(IND),多能給予業界恰當的建議,輔導產業走向對的路。反觀兩岸,台灣主管機關則才剛剛開始學習如何審查新藥臨床或藥證,大陸的藥證審查,也是大排長龍,在人力與專業方面,都還有進步空間。
可喜的是,兩岸的主管機關都很願意學習,業界應跟監理機構共同成長,有好想法則不吝提出建議。大陸主管官員曾經告訴我,「我們(CFDA)才起步,希望能給彼此多一點時間」。新藥開發本就是條辛苦的路,面對這個大機會,我以過來人的經驗鼓勵大家,未來兩岸應秉持不怕失敗、攜手合作、共同成長的共識,一起創造能造福華人與新興國家的醫藥市場。
(本文由太景生物科技執行長許明珠口述,記者黃文奇整理),
Negroni是一杯將苦味、甘味以及「Dry」的感受都能表現出來的經典特調,
,搭配琴酒與苦艾酒的不同組合,
,在味覺上變化可說是無窮無盡。 圖/CCFun提供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Dry」這個單字,
,直譯為「乾」,
,無論在葡萄酒還是烈酒的品飲筆記中都屢見不鮮,
,最常見的翻譯是「乾口」或是「不甜」,
,但卻很難表達出Dry所真正代表的意義。在品酩時,
,若一款酒會讓你用Dry來形容,代表喝起來不會甜膩,入喉後喉頭會有一絲收緊的感覺,讓你不由自主的想再多喝幾口。表現在不同種類的酒款時,Dry想要傳達的感覺又都有微妙的差異。在威士忌的品飲中,Dry代表強烈而直接的味道衝擊、較多堅果與香料的味道、乾淨漂亮的收尾等。表現在苦艾酒上,會呈現更多草本的香味以及清爽的酸度。一般來說,偏Dry的酒款更加耐喝,愈喝會愈發現不同的驚喜。台灣人喝酒大多喜歡甜美順口好入喉,因此聽到「苦」這個字通常第一個反應就是敬而遠之。但在歐美國家,能夠流傳數百年而不墜的經典,通常都是帶苦味的酒款,例如Campa i以及Aperol等,當然這些酒款不會直接飲用,大多都是做成cocktail之後再享受。而在調酒的世界中,沒有苦味,幾乎就沒有鮮明的層次表現,即使不用上述帶苦味的酒款,也會加入不同種類的苦精〈Bitter〉來調味。苦精其實是一種濃縮藥草酒,酒精濃度大多在30~40%ABV之間,也有多種口味,想要走入經典調酒的世界,若是對苦精敬而遠之,那是不可能的任務。帶苦味的第一個好處,是能夠更鮮明的表現出調酒的香氣,第二個好處是會對比出基酒的甜味與餘韻的回甘,比甜美滑順一口乾掉的酒款更有玩味的空間。若是想要拓展味覺領域,喝到更多有意思的好酒,建議忍一時之苦,多做一些不同的嘗試,一定可以有豐碩的收穫,「先苦後甘」這句諺語在cocktail的品酩上同樣是至理。以下推薦三款幾乎在每間酒吧都會提供的經典調酒,希望喜愛品酩的朋友能夠多比較嘗試,有苦有Dry,你才會喝不膩,而且得到更多體會。1.Dry Martini:因為007電影,馬丁尼在台灣幾乎是最廣為人知的經典調酒,以London Dry Gin加上Dry Vermouth,以Stir的方式調製,就是最能表現出「Dry」之神韻的經典調酒,若是覺得太過Dry無法接受,也可以先從用伏特加調製的馬丁尼開始體驗。2.Negroni:以琴酒、Campari以及苦艾酒調和而成,將苦味與甘味發揮到淋漓盡致,除了Campari不變外,琴酒與苦艾酒的品牌可以任意選擇搭配出自己偏好的味道,是LesIsMore的最佳詮釋。3.Old Fashion:以波本威士忌、方糖加上苦精,堪稱經典中之經典的威士忌調酒,同時融合了苦、甜、香、酸等各種風味,即使搭配蘇格蘭威士忌都能有許多有趣的變化。 ※ 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酒後不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