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琍琍(左)面對丈夫趙世光(右)的感情事,
,一直堅決不離婚。(取材自北青網) 分享 facebook 近年兩度中風的華光航業集團主席趙世光,
,前日在醫院病逝,
,享年76歲。69歲的遺孀何琍琍昨午憔悴現身抵達殯儀館,
,為丈夫辦理身後事,
,她神情哀傷不發一語,
,兒子式慶見到記者拍照表現激動,
,以英文罵傳媒是白癡。趙世光三哥趙世曾接受傳媒詢問時慨嘆:「我們四兄弟,
,走剩我一個!」 父創華光名列「四大船王」 文匯報報導,
,趙世光出身顯赫家族,父親趙從衍是華光船務創辦人,1949年趙從衍由上海來港開設華光船務,曾擁60多艘貨輪。1970年代香港航運業蓬勃時期,趙從衍與環球航運包玉剛、東方海外董浩雲(前特首董建華的父親)及萬邦集團曹文錦並駕齊驅,合稱四大船王。趙從衍旗下的華光更於1973年上市,風光一時。至1980年代航運業遇低潮,華光遭遇財務危機欠債數十億。趙從衍為挽救華光,除出售地產業務套現外,更高調拍賣數百件骨董珍藏應急。1986年華光展開資產重組,至1992年終還清巨債。承父業掌航運 擁15億身家據報導,1999年趙從衍逝世,由於次子趙世儀早年潛水意外喪生,航運業務就交由長子趙世彭和四子趙世光打理。而三子趙世曾則主力從事地產業務。2001年趙世彭因心臟病去世,趙世光接手打理家族事業,出任華光船務董事長及主席,讓華光重拾輝煌,近年頻頻建造新船。他亦有投資房地產,早年有估計其身家逾15億元。趙世光與前邵氏女星何琍琍結婚至今43年,育有三女一子,包括趙式明、趙式和、趙式慶及趙式平。長女趙式明為華光副主席,自2004年趙世光中風後已漸掌公司業務。愛賽馬高球 出海享天倫樂另據明報報導,趙世光富豪生活多姿多采。喜歡觀賞賽馬的他,過往是馬場常客,女兒趙式明亦受他影響,經常父女結伴入場拉頭馬,還試過豪氣一擲逾300萬買下名駒當馬主。早年趙世光買入一匹馬取名「上海金」,取悅在上海做生意的太太何琍琍。據報導,與不少頂級富豪一樣,趙世光也熱愛打高爾夫球,他的紅顏知己譚玉梅亦投其所好,常陪他到草地練球。名下擁有多艘豪華遊艇的他,最愛假日攜太太及四名子女,一家人乘風出海曬太陽,享受天倫樂。趙世光多年來亦非常疼惜何琍琍,得知她對做生意十分有興趣,多年來不停打本(以千萬計),讓她盡情大搞時裝和於上海主攻高檔食肆的飲食王國生意,在經濟上作無限量支持。老公兩段婚外情 「做大婆要有器量」身家豐厚的趙世光,年輕時娶得前邵氏女星何琍琍為妻,並生下三女一子。外形風流倜儻的趙世光,其中最為人知的情史,包括自1993年起傳出,他與曾參選華裔小姐及亞姐的譚玉梅(Mary)關係親密,二人一段情持續十多年。2005年又有周刊爆出他與程姓婦人育有一對私生子女。報導指出,當年譚玉梅與趙世光不時被發現出雙入對,合作炒樓炒股票,地位直逼正宮何琍琍;但何琍琍堅決不肯離婚。2004年因趙世光中風入院,譚玉梅才逐漸淡出。據報導,2005年突傳出一名程姓婦人是趙世光情婦,二人秘密關係長達逾20年,還育有一對私生子女。面對丈夫兩段人所共知的婚外情,就如何琍琍所言﹕「做大婆一定要有器量!」直至2010年,趙世光第二次中風再入院,在身邊照顧的依然是何琍琍。,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12日提名19位新的樞機主教,
,其中16位不到80歲,
,擁有選舉新任教宗的選舉權。其中4位是義大利主教,
,歐洲其他國家2位,
,南美洲5位,
,北美洲1位,
,非洲及亞洲各2位。新任樞機主教將於2月22日正式獲得任命,
,使參與教廷「秘密會議」的樞機主教人數達到122位。
由新任樞機主教的地理分布來看,教宗顯然更重視所所稱的「周邊」地區。
教宗並在西斯汀教堂為32名幼童施洗,其中1人來自單親家庭。,
農委會林務局昨天召開記者會,
,預告「原住民族採取傳統領域土地森林產物管理規則草案」,
,未來施行後,
,原住民可合法採集林產。 記者杜建重/攝影 分享 facebook 蔡英文以總統身分代表政府向原住民道歉,
,農委會隨即預告將開放原民在傳統領地取得森林產品。這系列還權原住民的舉動,
,對促進族群和諧立意良善,
,但初步作為僅給予原住民採收傳領地自然物,
,實嫌格局狹窄。政府應將夥伴關係從「予」提升為「取」,
,借重原民的山林智慧,共同促進國土的永續及安全。蔡總統有意撫平原住民四百年來的苦痛,從住民遷徙的觀點而言,有其高度。四百年前,台灣島上資源由原民的山林智慧自主運用,後來歷經漢人移入、日本殖民,以及一九四九年後人口隨國府大規模東渡,台灣如今是二三○○萬人的諾亞方舟。「諾亞方舟」意謂同舟一命。因此,把比國有林地還大的原民傳統領域土地資源交付原住民,對原民是一種善意,但其實也是嚴肅的責任。愛玉、山肉桂、青剛櫟等植物都是原民生活所需,也是山林中哺乳類和鳥類的食物;開放原民採取的藤蔓山林副產品,同時也是台灣獼猴等野生動物的遊戲器材。政治人物輕率劃定山林作物的歸屬,相信原民不會因享有專屬採取權,剝削其他物種生存空間。蔡總統道歉後,農委會隨即快馬加鞭地草擬《原住民族採取傳統領域土地森林產物管理規則》,行政院更罕見地在官網預告此一政令將在十一月一日公告原民傳領地前頒行,充分顯示其政治性。然而,這項行政命令仍僅及「恩賜」層次,而未及原民的山林智慧。原民對傳領地的經營智慧,遠超過冷氣房政治人物的想像;政治人物只有借重原民山林智慧,把台灣山林推進到資源永續,國土保安結合自然法則,讓原住民可以進一步回饋台灣,那才是真正進步的作法。亦即,擬訂還權給原民的政策時,不宜停留在物質給予的低層次,必須讓原民一同參與台灣島的永續發展,才是恆久之道。茲舉一例,研究台灣黑熊的黃美秀教授,是在原民帶她看過「熊窩」後,才突破對黑熊習性了解的瓶頸。原民看山林環境、食源、地貌,即能找到黑熊的棲地,甚至營造「不期而遇」的第一手觀察。這比起一般學院派的野生動物研究,只能靠紅外線攝影機、尋找熊的糞便才能去分析出梗概,截然不同。借重原民山林經驗,已是棲地研究重要的一環。例如,中國大陸做野生東北虎的研究,幾年看不到活體,更無法觀察其習性。後來請出封槍的當地老獵人,掌握時間、氣候、風向後,便順利得到野生東北虎的習性資料。在雲南白馬雪山國家公園,更聘請原民當導覽,解說滇金絲猴的生態。台灣欲觀察最大型哺乳動物水鹿,唯有請原民帶路至其泥浴之沼澤;但迄至目前,這些資訊全未建立。除此之外,原民積數代先祖之智慧,對山林之地形、水土也有優於漢人移居者之了解。颱風過後,原民部落往往安然無恙,而漢人在谷口、風水吉地興建的水泥房舍卻遭摧枯拉朽,原因在此。原民長年來與自然相處之道,是「危地不居」,漢人卻不知其奧。蔡政府還權原民的立意值得肯定,但政策及管理規則的擬定,務必要植基於現實。現況是,太多的商業利誘已改變山林生態,原民部落會議訂定自治辦法時,往往因外部的干擾而窒礙難行。例如,以往蘭嶼達悟族未辦「招魚祭」祭祀神明時,族人出海不會獵捕飛魚;但如今外來觀光客登島必點飛魚大餐,在商業思維及消費行為影響下,必然加速資源之耗竭。在嚴格的山林管制政策下,囂張的山老鼠和盜獵仍不時可聞,其中往往有黑道勢力夾纏,這又豈是單純的原民自治所能對付?台灣島生態具有其豐富性,卻也相對看到它的脆弱,過去靠森林法、野保法等法令守護有限的資源,如今欲以友善部落的行政命令撤銷管制措施,務必要有周詳的思慮,以免引發非預期的破壞。,